科技助残开启逐梦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4-21     阅读数:1128    来源:admin
分享:

近年来,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民政部等9部委《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国内智能假肢科技公司合作,为符合相关条件的截肢患者适配智能假肢,助力患者恢复身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重拾自信与希望,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真正实现科技助残、科技赋能生活的美好愿景。

近日,中心在开展安装智能假肢的患者开展跟踪回访工作时,受助患者王某黎表示:“衷心感谢中心制作部张晋铖老师为我精心打造的智能假肢,完美解决了我运动时的难题”。

24年前,时年5岁的王某黎因车祸导致左大腿截肢。由于儿童骨骼发育特殊性,残肢末端逐渐形成明显骨刺,使用传统假肢造成左下肢剧烈疼痛,穿用假肢时残肢末端触感“如同赤脚踩碎石”。202412月,中心派出骨干技术人员张晋铖,由他牵头组织团队,为王某黎安装了Kneuro智能仿生腿。张晋铖团队运用医用级黏性亲肤硅胶,通过3D扫描建模技术制作精准补缺垫层,有效分散了骨刺压力,其仿生表皮纹理实现了运动时假肢与肌肉组织的“零位移”贴合,完美解决了骨刺疼痛困扰。

王某黎成年后成为“铁人三项”专业残疾运动员,中心为其个性化量身定制的排水硅胶套采用疏水分子结构,游泳后30秒内即可排净95%水分,排水效率提高80%,实现了从水中到陆地的极速运动模式转换。

针对“铁人三项”最后10公里长跑赛段,中心选用航空级碳纤维材料打造“刀锋”储能脚板。独特的三维编织结构在触地时形成45°弯曲弧线,可将78%的冲击力转化为推进动能。搭载这套“云南智造”辅具系统的王某黎,从以前每公里要忍受7-8次假肢调整,现在可以完全专注于战术分配。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伟指出:“云南团队将材料学、生物力学与临床康复等深度结合,标志着我国智能辅具研发进入个性化精准适配新阶段。这种‘以赛促研’的模式,为科技助残提供了可复制的云南经验”。


下一步,中心将在省民政厅党组领导下,加强与国康中心、昆明医科大学、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对接合作,继续申报“云南省康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提高科技助残、智能辅具研发能力和水平,以科技赋能惠及我省广大残疾群众。